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天气预报为何永远有误差?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(2)

来源:中国农业气象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7-28 06:5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天气预报、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的发布,对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、出行、防灾减灾等意义重大。 近年来,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程度一直在提升,

天气预报、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的发布,对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、出行、防灾减灾等意义重大。近年来,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程度一直在提升,但仍难以做到绝对准确。

不止是雷电领域,针对暴雨、台风等各种灾害天气,实验室不断发展观测技术和方法,在我国率先发展相控阵天气雷达、连续波云雷达、激光雷达等新型设备,为大型外场科学试验的开展提供了先进技术和探测设备,为我国雷达新技术在灾害天气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
“依据气象部门的监测与预报,结合试验场实时监测地面电场的变化情况,来研判引雷时机。”吕伟涛介绍,当引雷试验场上方有雷暴云经过时,在合适的条件下,向上发射尾部拖曳金属导线的引雷火箭,快速上升的火箭会促使放电通道起始并向上发展入云,最终形成云地之间强烈的放电过程。

“人工引雷的特点是引发的闪电在时间上一定程度可预知、雷击位置可控、便于近距离观测,还可以直接获取闪电通道内的电流波形等数据。”吕伟涛表示,人工引雷为雷击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、新型雷电探测技术的研发与测试、雷电防护技术的探究与测试等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“天气预报永远是有误差的。”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旭东告诉记者,这是由诸多因素叠加导致的。“一方面,人类对天气现象的认识始终是有限的、不全面的,因此我们不可能全面、完整地描述大气的变化,总会有误差,有的时候误差可能还很大;另一方面,受探测技术发展、预报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限制,我们无法全面、完整地观测或预测大气的状态。”

7月2日下午3时许,今年第3号台风“暹芭”以峰值强度登陆广东电白,成为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,此后一路北上,给我国不少地方带来丰沛雨水。

“数值天气预报的实质是求解控制大气运动的偏微分方程组。”梁旭东告诉记者,简单来讲,就是将从观测仪器获取的信息,输入到模型中处理,通过计算得出一个尽可能贴近现实的、反映大气各种变量的数值结果,为精细准确地预报预警提供支撑。

实验室组建十余年来,围绕灾害天气的监测、发生发展机理、预报预测方法,基于中国气象局业务观测网以及自己建立的观测试验基地,在高原效应、台风、暴雨、雷电、卫星探测、雷达探测、数值预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。如今,该实验室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灾害天气研究的重要力量,也为我国灾害天气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的提高、国家气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。

“‘暹芭'将以每小时10公里到15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……7月2日至3日在海南岛东部至广东西部一带沿海登陆,登陆强度为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级。”6月30日,“暹芭”升级为热带风暴,并正式获得命名。这是当日中央气象台对它的预报结论。

加之,大气运动本身就存在混沌性,这种性质决定了大气的运动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,导致“每场暴雨都是‘不同的'”,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预报的准确性。

事实上,在“暹芭”登陆之前,我国气象部门就已经给予它充分关注。

据介绍,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撑下,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内其他单位,研发了这两个系统。

而这些未知的领域正是他们这些研究学者们努力的方向。

近日,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,带您一起探究这个实验室为提高灾害天气预报的精细度准确率、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做了哪些工作——

要获取这些数据,意味着科研人员必须要“捕捉”到它的踪迹。然而,自然闪电持续的时间很短,绝大多数不超过1秒,且发生的时间、位置都具有较大的随机性,很难开展近距离综合观测,闪电通道的电流等数据更是难以直接获取。

数值预报是当今气象业务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手段,被称为气象事业的“芯片”。

记者了解到,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之所以建在广州从化,就在于其珠江三角洲闪电活动密度高值区的位置优势。每年五六月份,吕伟涛都会带领团队来到基地。

避雷尚且不及,为何主动引雷?记者连线了正带队在基地开展试验的吕伟涛——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、雷电团队首席研究员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农业气象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nyqx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8/746.html



上一篇:极端天气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几何?官方:挑战
下一篇:8月四川仍偏“热”,专家:密切关注高温天气对

中国农业气象投稿 | 中国农业气象编辑部| 中国农业气象版面费 | 中国农业气象论文发表 | 中国农业气象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国农业气象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