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中经评论:时刻绷紧农业防灾减灾这根弦

来源:中国农业气象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8-16 07:3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随着全球气候变化,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,对我国农业的挑战也越来越大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短板更凸显,以应对洪涝为例,南方农田设施重灌溉轻排水,北方排涝设施差距则更大

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,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,对我国农业的挑战也越来越大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短板更凸显,以应对洪涝为例,南方农田设施重灌溉轻排水,北方排涝设施差距则更大。2018年山东寿光遭遇洪灾,不少蔬菜大棚受损严重,2019年东北地区秋收前发生强降雨影响作物品质;2020年湖南、江西严重洪涝致早稻单产减少;2021年北方5省遭遇罕见秋汛致1.1亿亩冬小麦晚播。农业防灾减灾,并不能消除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本身,但可以提高应对的韧性和适应性,今后应从三方面发力,努力做到重灾区少减产、轻灾区保稳产、无灾区多增产。

  当前正值农业产量形成的关键期,也是气象灾害频发期。7月以来,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、降水偏少。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信息,紧急下发通知要求把防范高温干旱保秋粮丰收作为当前“三农”工作的首要任务,同时派出工作组赴重点地区指导。这启示我们,要把农业防灾减灾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,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保障体系。

  在研判趋势基础上超前谋划。近10年,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在改变,雨带出现明显的北扩。今年印发的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》,提出“植被带分布北移”,强调“农业种植方式和作物布局改变,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加剧”。近年,我国种植业生产布局呈北移趋势,不仅粮食主产区布局北移,新疆冬小麦、陕西苹果等均出现北移。因此,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动态评估和精细区划,趋利避害,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类型,调整优化产业结构、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。

  在顺应自然基础上科技抗灾。以往的做法一般是,灾情露头后,落实关键抗灾技术,尽量减少受灾;受灾后,改种补种短生育期作物,尽快恢复生产。今后,这些措施还要继续采用,但也要重视引领性科技的作用。比如,强化创新,实现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颠覆性技术的突破,在农业主产区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示范基地。比如,发展气候适应型作物、林果应变栽植技术体系,推广节水灌溉、旱作农业、抗旱保墒等适应技术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乔金亮)

  在因地制宜基础上加大投入。我国幅员辽阔,气候多样,种植制度复杂。农业防灾减灾必须因地制宜,强化服务、设施和保险三方面投入。一是预警,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,把分区域、分作物、分灾种的精细化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。二是建设,对大田作物尤其是粮食来说,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;对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来说,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。三是保险,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,对经济作物推广天气指数保险,对粮食作物探索农业巨灾保险机制。

  从历史维度看,气象灾害是造成农业减产的重要因素。我国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.6亿亩。改革开放以来,有12个年份出现粮食减产,其中7次主要由旱涝灾害引起。随着耕地数量刚性下降,播种面积增加难度越来越大,单产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而气象灾害来得快、影响大,如果没有充分准备,一旦发生流域性的洪灾、大范围的干旱,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。必须树立防灾就是增产的理念,把防灾减损、抗灾增产摆在更重要位置。

  从设施条件看,农业防灾减灾短板还比较突出。近年来,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。相对而言,病虫害防控比较成熟,自然灾害应对则存在明显短板。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54%,不少地方还是靠天吃饭。一些地方专业化防灾减灾力量不足,导致一旦发生气象灾害,应急抢险的农机队伍和救灾种子难以快速调度。近些年,全国没有发生大范围的严重干旱,很多地方放松了警惕,一些抗旱机井被废弃,有的坑塘库坝年久失修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农业气象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nyqx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16/748.html



上一篇:8月四川仍偏“热”,专家:密切关注高温天气对
下一篇:气象专家提醒农业生产做好高温应对工作

中国农业气象投稿 | 中国农业气象编辑部| 中国农业气象版面费 | 中国农业气象论文发表 | 中国农业气象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国农业气象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